孩子总是不开窍,怎么办?

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父母不断纠结这个问题:娃就是不开窍,怎么办?

 

怎么办?

 

等。

 

这周,班级里的“好书推荐”活动,一个孩子带来了《阿虎开窍了》这本绘本。绘本好,孩子讲得也好。

 

尤其是这个故事,由这个孩子来讲,竟格外让我感动。

 

孩子去年刚入学时,一度口齿不清(即使是现在,也不算清晰),身子也弱弱的,总是请病假。拼音学得慢,写字手不稳,在班上五十多个孩子中,可不就是那“没开窍”的一部分。

 

但渐渐的,发现他在课上说词语时,总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词。这说明孩子词汇量很大,而背后必定有阅读量做支撑,而且阅读的质量不低。

 

再后来,写话作业中,看到孩子的书写虽然让人头疼(主要是字迹难辨,拼音错误也不少,得慢慢拼),但每一次他写出来的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语言格外生动。

 

这是一个既“没开窍”,又“开窍了”的孩子。在语言积累方面,他是领先的,在动手表达方面,他又是滞后的。所以,在现下的学习评价体系中,他不沾光,但若真的全面“开窍”,那可就不得了。

 

 

 

他细声细气地说着这个故事——阿虎是一只什么事儿都做不好的小老虎,他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画画,甚至呢一个字也不会说,而且呀,它吃起东西来还邋里邋遢呢,虎爸爸就非常担心,可是阿虎妈妈说,没什么呀,阿虎只是开窍晚了些。

 

特别有意思的是,孩子说到阿虎爸爸虽然不在问,但不管干什么,还是偷偷瞄着阿虎,他拿着手里的图书,和同学们开始互动。

 

放松而自信,阿虎就是他,他就是阿虎。

 

而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去品味,我们每一个父母不正是阿虎爸爸?或者嘴上唠叨个不停,或者眼睛始终盯着孩子,巴不得他能马上一飞冲天。

 

对我们来说,孩子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开窍”。

 

学习不错,担心孩子“运动智能”不开窍;

 

运动发达,埋怨孩子“待人接物”不开窍;

 

懂礼貌了,气恼孩子“争强好胜”不开窍;

 

会争取了,烦心孩子“知足常乐”不开窍;

 

……

 

反正,那些“开窍了”的孩子,永远在别人家。我们期望的,其实并不是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别人”。

 

图片

日本心理学医生佐佐木正美在《关注孩子的目光》一书中说“等待,是育儿中的重要心情。”

 

现实中的我们,早就被莫名的焦虑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彻底摧毁了等待的心情。

 

再回头看阿虎的爸爸,他其实心里非常着急,但也只是远远的关注着阿虎,没有把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小阿虎,而是任由阿虎快乐的玩耍去扑蝴蝶,捉野兔,在雪地里面奔跑。

 

直到时间到了,阿虎也就开窍了。

 

可能是年岁渐长,也可能是养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借由她们的成长,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轨迹,再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不再愤怒,而是学会去包容和体谅。

 

姐姐小时候学轮滑、学跳绳、学打乒乓球、学骑自行车,凡是运动类的项目,没有哪一项不是看得人冒火。缩手缩脚,协调性差,胆子又小,总是学不会,还爱发脾气。

 

为此,没少骂哭过她。但到了某一天,她就突然会轮滑了,会跳绳了,会骑车了。那些流过的眼泪,是多么的不值当。

 

妹妹刚上学的那个阶段,经常会同一个错误一犯再犯,用最严厉的方式惩罚过她,其实是于事无补,哪怕被逼着说“我错了,再也不做了”,却仍然没有明白症结所在。

 

现在回头看,是有后悔的,为什么不能耐心等一等?等那些时间过去,该会的就会了,该懂的就懂了。

 

很多我们眼中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真的“不知道”,或“知道却做不到”,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我们,却总是指责和批评。

 

图片

疫情期间,有一则报道中这样写: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段话用来形容这些悉心照料老先生、陪他看夕阳的“白衣天使”们,再恰当不过。

 

这句话,用来形容父母(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每个孩子都是“会开窍的阿虎”,慢慢等,真的等不及,像阿虎爸爸那样,瞄一眼,再瞄一眼,也好。

 

真的,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