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你理财

不得不佩服,这届年轻人真有个性,爱恨情仇放一边,一门心思想搞钱。光靠工资,那可不行。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这个全民理财潮的热浪下,连螺蛳君都忍不住了,掏出二百大洋,扒开理财大门的一条缝。

其实,理财这个概念并不是现代所有,早在古代就出现了。“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于正确利用财物,拒绝浪费,这是理财最好的方式。

由此可见,咱老祖宗早已有了理财的观念,其中稳健型最受欢迎。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轼,就是其中的实践者。别挂念他一代文豪的人设了,苏轼其实是典型的经济适用男。

存钱小能手

钱这事,苏轼一开始根本就没放心上。走上理财之路,实属现实所迫。众所周知,才子文豪的生活都是: 美酒佳肴,吟诗作赋,风花雪月…… 所以,苏轼的消费模式都是“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当之无愧的败家老爷们。

但在那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下,苏轼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苏轼丢官降职,被贬下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打杂的)。本来一个没有压力的月光族,变成一个无房无存款的中年男人。

说起黄州那旮瘩,在当时连十八线的小县城都算不上。小地方房价虽不高,但苏轼还是穷的买不起房,一开始寄居在定惠院中,天天在寺庙里蹭吃蹭喝。然而在苏轼一大家子到黄州后,寺庙床位是肯定不够的。好在有朋友的协助,一家人歇在临皋亭。

住所问题暂时解决了,但生活开支这方面,可真难为苏轼。在北宋的制度中,凡是被流放,作为犯官以后,你就没有原来的薪水可拿,朝廷只会发给你一份非常微薄的生活费。看到这个为数不多的补贴,苏轼也薄有微词,甚至还写信向学生秦观吐槽: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苏轼这封信,并不是向学生哭穷,而是真穷啊。

为了过日子,苏轼只能勒紧裤腰带,研究家庭理财,终于找到方法。据他自述: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苏轼给自己规定,每天花钱不得超过150文,每月发放俸禄之后,他就把4500文钱的俸禄,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用画叉取下一串,然后就把画叉藏起来,不再取用。另外,对于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存着,用来日后招待客人。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杜绝额外开支,拒绝剁手,还可以强制存钱。

由此可见,苏轼也是有一个早期储蓄观念的人了。

兼职补家用

苏轼家里人口众多,光靠那点寒酸的生活费根本不够。所以,苏轼来黄州的第二年,就张罗起来开荒种地,兼职搞农业。难怪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在城东山坡那里,借来到一块营房废地,但是满地瓦砾杂草,不易耕种。于是,于是他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一家老小来清瓦砾,割荆棘,整出50亩田园,又盖了几间房子。就这样,一家人浩浩荡荡将“家族事业”干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开垦荒地,“东坡居士”这一称号才应运而生。因为开垦之处在东偏的山坡上,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称号。假如当年那片荒地在黄州城西山坡上,他可能就自号“西坡居士”了吧。

图片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东坡先生更是如此,从劳作艰苦,到收获喜悦,苏轼在农作上得到了非同以往的满足感。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东坡八首》,序中写道: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吃着自家种的非转基因大米、有机蔬菜,东坡居士内心满满的小骄傲。在劳动的治愈下,东坡先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潮。期间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写诗20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章(包括小品)170多篇、书信280余封。还写了9卷《易传》、5卷《论语说》。真可谓是从政治低谷走向文学巅峰。

看来,适度创收还有调节心态,振奋人心的作用啊。

言归正传,苏轼这种开源节流的理财方式,虽然非常的基础,但十分实用。打工人的生活,两点一线,大的投资指望不了,除了存储外,小小的创业也是OK的。如果和苏轼一样,不想靠死工资生活,可以借鉴我们东坡先生的理财模式哦。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1689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6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