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黎明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刘备死后蜀国仅有的一员顶级大将,辅助诸葛亮北伐最有力、功劳也最大,然而却以“反叛”的罪名被马岱斩杀。纵观魏延的表现,他的综合能力以及在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其实比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都要强,然而诸葛亮一死,他却遭遇了飞来横祸。魏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要造蜀汉的反吗?究竟是谁制造了他人生的悲剧?
演义中写道,魏延原是刘表的部将,之后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认为部将黄忠通敌要杀他,魏延大怒,杀死韩玄后献城投降。
此举被诸葛亮认为不忠不义,同时指责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要杀掉他。多亏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魏延从此一步步成长为蜀汉一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由于骁勇过人、屡立战功,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取代名将张飞镇守这个蜀汉的咽喉重镇。
当时很多人对刘备的这个安排十分不解,对魏延是否可担这样的大任也心存疑虑。但刘备对魏延的才华却十分赏识,为了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安排他当着大家的面发表施政纲领。刘备问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率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样的豪言壮语,显示出魏延十足的胆略,事实证明他的确是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后来魏延又被晋封为镇北将军,进入蜀汉高级将领之列,在他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汉中从未失手。反观蜀汉第一大将关羽,素来刚愎自用,结果大意失荆州,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并无记载,但其中反映出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这却是确实的。魏延的所谓“反叛”,史料中也没有确实的记载,其实应该是他在当时诸多因素下产生的一种过激反应,因而他的悲惨下场,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在一起而演化出来的历史悲剧。
刘备死后,诸葛亮发动了五次讨伐曹魏的战役。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是个擅长管理的政治家,军事方面的才能其实并不像演义所描绘得那么高,加上蜀国国力有限,与曹魏打仗又路途遥远,而且每次都要翻越秦岭,因此五次战役几乎都是劳而无功。
而这时候蜀汉的几位顶级大将都先后去世,可担大任的只剩下了魏延,因而魏延在蜀汉军队里,实际上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诸葛亮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就是喜欢事必躬亲,不大注意培养人才,这样便造成蜀国后期无顶尖人才可用的局面。于是他只好用自己信得过的那些人,比如马谡,杨仪,这些人虽然也很有一些才能,但总体上无法与魏延相比。
魏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将,应该说在军事方面他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因而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就向诸葛亮建议,派自己带精兵五千出子午谷,直插曹魏后方的长安。这个建议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但的确也是太冒险,于是便被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给否决了。
镇守街亭这样的重任,按说应该让魏延去才是,然而诸葛亮却力排众议,将此重任交给了自己信赖的马谡,结果街亭丢失,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过于谨慎的性格,以及偏于亲信的人事安排,还有屡次北伐都遭到失败的结果,加之他对魏延有偏见,对他实际上是“限制使用”,自然会让心情耿直的魏延感到十分憋闷和不公平,久而久之便对丞相有一些怨气,同时也对杨仪这些人有想法。这样的心态,便为他后来与杨仪直接冲突埋下了伏笔。
那么,魏延所谓的“反叛”以及遭到马岱的斩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前,开了一场最高军事会议,商量自己去世后的安排。到会的是杨仪、费祎、蒋琬这几个亲信大臣,以及他非常信任的新人姜维,唯独把魏延这个第二号人物排除在外。
会议作出的决定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后撤,杨仪当总指挥,魏延的任务是断后,但是诸葛亮特地嘱咐,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诸葛亮不信任魏延,又知道他和杨仪长期不和,又让杨仪当总指挥,于是给了杨仪公报私仇的好机会。而安排魏延断后,还不让他提前知道,显然是要把魏延连同部下一起抛弃。魏延得知消息后非常愤怒,认为好不容易打到这里了,怎么能随便撤兵呢,于是不让杨仪退兵,杨仪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宣布魏延造反,结果被预先安排好的马岱给杀了。
可见,魏延的悲剧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当时复杂的形势作用,但诸葛亮无疑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期待您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珍爱红楼梦。
- 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你知道吗?
- 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是《四只白鸽》或者《两代白鸽》——《我的白鸽》教学花絮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等奖
- 《8 灯光》作者简介课文梳理笔记
- “野旷天低树”怎么解释?
- 教师教学成绩稳居第一的秘诀:会抓
- 哭庵传
-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重点解析
- 统编五上单元习作《“漫画”老师》教学设计
- 苏霍姆林斯基:让读书成为孩子最强烈的欲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140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