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两篇

8*、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3.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 “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尝试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青春,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出示补充材料)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有的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千年梦圆在今朝!
五、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航天技术的资料,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天梦想、不断探索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嫦娥工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展示“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和飞天梦想实现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激起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航天工作者感到骄傲的心理。
2.思路清晰。在了解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时,学生在朗读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8*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落实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课文写了什么梦?“千年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梦”在今朝圆了?)

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

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交流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九天揽月 火焰 先驱 实践 党中央 实施 不懈 宛若 里程碑

4.理清课文线索: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既关注事件,又要关注这件事的意义。

5.全班交流: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段,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件相机出示)

预设:

(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设计意图:在学习提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飞天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料,渗透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5.交流讨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借助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恰当、合理地使用资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适时插入图片):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升空,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2)指名读,齐读。

2.拓展练笔:同学们,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总结: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把航天精神发扬光大,刻苦学习,为实现千年的飞天梦而努力。

4.拓展实践:搜集资料,办一张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作用。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恰当使用课外资料的重要性。在拓展与练笔中,提升自豪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一号”    探月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查找相关资料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开课引导学生抓住“梦”和“圆”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因为涉及查找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摘抄的资料过于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进行汇报时,不会恰当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料。所以,在运用资料解决问题方面,多注重一些方法的指导,从而真正发挥资料的作用。